《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有这么一个人,在上世纪90年代给网络公司打工时,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和热情写了一部关于青少年游戏幻想主题的小说。而现在,这部小说成了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它就是《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它的作者,就是Ernest Cline。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事实上,Ernest Cline花了10年的时间才写完《头号玩家》这部小说,为此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想:他是不是永远都写不完这部小说的手稿了?永远没办法发布了?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小说问世之后却卖得非常畅销,而且还被翻译成了20余种语言在全球发布,而且现在由斯皮尔伯格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正式上映。有了解过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的大部分剧情都建立在一个叫“绿洲”(Oasis)的网络虚幻世界中,其特色就是拥有大量天马行空的幻想场景和极具现实性的剧情,这些似乎在电影中都很难实现。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不过好在《头号玩家》的剧情设定还算简单,“绿洲”的创造者James Halliday去世,但他死前留下遗嘱,将亿万遗产彩蛋藏在游戏里,找到的人不仅能获得高额遗产,还能掌控整个“绿洲”,于是就引来了很多人,包括心术不正的人前来抢夺。住在贫民区的屌丝少年Wade Watts(主角)平时很痴迷虚拟世界,于是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希望能改变自己穷困的处境,却因此陷入了阴谋之中。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Cline表示:“Wade这个角色其实就是我年轻时候的模样。对我来说,《头号玩家》的结构就是一种将电影、游戏中那些常见的琐碎元素变得有价值的有趣方式,也是发掘更大财富的关键,我就是这样。”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半,Cline就在IT行业里工作了,比如在像CompuServe这样的新兴互联网公司里做技术支持,也就是那时候他意识到了网络是有能力改变世界的。在他空闲的时候喜欢玩玩游戏,而且还不是随便玩个三两下,而是很入迷玩很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还是青少年的他在德克萨斯州就发现自动洗衣行业渐渐衰落,人们更多地把钱投入到了街机,玩起了《吃豆人》、《鸵鸟骑士》和《机器人大战》等。成人之后,当他看着自己的同事们沉迷在《网络创世纪》、《魔兽世界》等在线多人游戏上,他就忍不住开始想象:如果网络和虚拟现实融合在了一起,那玩游戏的时候会发生些什么?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一开始Cline也涉足了电影剧本创作的工作,他青少年时正好是VCR大火的时候,这给了他机会接触到电影这个全新的世界,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对喜欢的电影总会一遍又一遍地看。当时的他就像《头号玩家》里的Wade一样,而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约翰·米利厄斯、约翰·休斯等人就是他的英雄,出于崇拜,Cline甚至会去整理他们所拍的电影剧本用于学习。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在2000年初,Cline接到了一份制作电影剧本的工作,那部电影就是《星战男孩(Fanboys)》。电影讲述的是一群男孩想要到天行者牧场去看《魅影危机(The Phantom Menace)》的初剪版,但说实话剧情设计相当混乱和尴尬。Cline回忆起自己和制片人关于改剧情和角色设定而撕逼的事:“那部电影的制作花了好几年,而且我的剧本还被大幅修改过了,那时我真的很沮丧。但也因为这样,才促使我去完成小说,因为我想要知道如果由我自己来掌控剧情整体和最终成品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在电影里的话就是完全相反,我们什么都控制不了。”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小说《头号玩家》通过描述新兴网络文化将80年代极客们的关注点吸引了过来,不过却经常听到这样的批评:这部作品缺乏角色个性和戏剧性,几乎都是靠三个主角支撑起一切剧情,频繁出现的流行文化可以说是完全取代了角色们的日常生活。但也许这就是它具有感染力的理由之一。这部小说读起来就像一款游戏的通关指引那样,也像是某些人在论坛里上传的一些精彩游戏瞬间,比起说是讲故事,更像是在给人们做说明。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不过这样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使得它有些不适用于电影,比如一开始出现的揭幕战任务。在书中,竞争者们为了得到彩蛋必须先玩特定的游戏,将它打通关并且改成例如《战争游戏》、《巨蟒剧团》以及《圣杯》那样的邪典电影。这个设定是很有意思的,不过估计没人想要看里面的角色花6个小时在吃豆人里挑战更高分吧,这就是电影实现它的局限。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为此,Cline得和编剧家Zak Penn以及斯皮尔伯格一起讨论,想办法对书中的一些设定进行修改好制作成电影,其中就包括一场新的揭幕战:在虚拟城市中进行的一场视觉效果惊人生动的高速飞车赛,另一个改动的地方便是Wade进入绿洲之后要对一部经典电影的复制。他们将此处的情节设定修改成Wade驶过《闪灵》中代表性的恐怖酒店虚拟场景,遍地幽灵亡魂,还有一部满是血的电梯。Cline认为:“《战争游戏》虽然是部不错的电影,但是放在这里出现不太合适,因为它没什么特别醒目、特别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场景。我们当时按照实现的可能性列了个清单,当史蒂文看到《闪灵》的时候马上就选了它。打造向《闪灵》致敬的奇幻屋可以说是这次改编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了。”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除了改情节,电影也补充了一些额外的角色,特别是Wade的爱慕对象Art3mis也进入了绿洲参与彩蛋争夺战这一改动。在小说中,她只是一个描述不多的虚拟偶像,一个拥有极客梦想的孤独女孩,漂亮,认同Wade痴迷的流行文化,Wade还总是偷偷跟着她希望引起她的注意,不过这个角色直到小说完结我们才见到了这个偶像背后真人本尊。从某些角度来看,她出现的作用也许只是代表了小说那个“现实生活比游戏重要得多”的道德寓意。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而在电影中,她带领着一个抵抗小组对抗邪恶的IOI公司,阻止他们控制绿洲并用它来赚大钱。演绎这个角色的Olivia Cooke曾经出演过惊悚电视剧《贝茨旅馆》,她的演绎让Art3mis这个角色变得更加有魅力和深度,可以说她是在Wade的渴望之下被赋予了生命。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虽然《头号玩家》的小说像Cline所说的那样,是由他自己完全掌控的,但作为一个还不太成熟的小说家,他的书中透露着浓厚的唯我论,而他自己也惭愧地承认了这一点:“我得检讨一下,为了让创作更加轻松,我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因为故事本身的发展就是不规则的,将视角始终保持在一个角色身上能让我更方便地记录接下来将发生什么。我可以从主角的视角描绘出整个世界,但这么做就导致了对其他角色有过多的限制,不过从电影的角度看,在重新讲述故事的时候反而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Art3mis,不仅有了更多戏份,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背景故事和个人目标——干掉IOI。”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这个“狡辩”虽然有理,但实际上电影合理化还是要多亏了斯皮尔伯格主导大局。想当初他在拍摄《大白鲨》的时候就开始玩起电子游戏,还偷偷在电影里插入了世嘉的游戏《虎鲨(Killer Shark)》(只是一扫而过),正好他也很欣赏Cline的小说,于是两人的合作一拍即合。Cline对斯皮尔伯格的工作态度和敬业也非常佩服:“虽然他拿的平装本小说已经相当旧了,而且还贴满了各种关于重点情节的笔记便利贴,他还是把它传给了其它部门。因此很多在书中有提及但是脚本上却没有的东西都出现在了电影里,因为他要求所有人参考原作去进行设计,包括服装。当大家第一次看到Aitch出现的时候,她所穿的Rush 2112 T恤就是她在小说中所穿的衣服,这一点是服装设计师从原文描述里完整提取出来的。作为一个小说家,这无非就是你最想看到的。”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对于电影,毋庸置疑的是它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梗和新鲜的素材(比如《鬼娃》和《守望先锋》),感觉比小说还要更二次元了。在2001年时,Cline还从未预想到有这么一天:“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还从来没考虑过它会不会有读者,我觉得应该会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记得80年代的日子并且喜欢我的作品,如果我运气好,我的小说应该能在某个圈子内火起来,但我从没想过它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好像没什么道理啊?这就是一部纯粹出于我的兴趣而诞生的作品,直到现在我也很惊讶它会如此受欢迎。”


《头号玩家》:一个游戏白日梦是怎么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世上总有些人、有些事是出人意料的,没人可以预料到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是认真对待自己做的事情,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保持热情,总是会有回报的。


PS:大家都看《头号玩家》了吗?


原文出处:《卫报》

原文名称:Ready Player One: Ernest Cline on how his gamer fantasy became a Spielberg film

原文作者:Keith Stuart